曶鼎反映的调解精神-8797威尼斯老品牌

长安网

省直网站
长安网群

曶鼎反映的调解精神

发布时间: 2023-08-16 文章来源: 法治日报 作者: 韩伟 闫强乐

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,就出现了一些立法,甚至还出现了刑罚与狱政制度。上古时的法律制度,早前还主要见于传世历史文献的记载,但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以及一大批青铜器的出土,相当一部分商周的法律制度得到了实物史料的证实,甚至还发现了一些个案的审判资料,描述西周时期司法处理契约履行的曶鼎,就是这样一件珍贵文物。

  曶鼎记载了周孝王二年(无确切纪年,存在学术分歧,依夏商周断代工程则为公元前890年)的一个民事案件。这天早晨,司法官井叔在名叫异的地方处理政务,贵族曶派遣他的一个部属前来告状,被告是另一贵族限,两人因奴隶买卖契约发生纠纷。井叔并未听从一面之词,而是依照程序派人传唤被告限到庭,待双方都到庭后,井叔才允许双方陈述案情。先来告状的曶的部属首先陈词:我主人通过中介人效父,用一匹马一束丝买了限的五个奴隶,限本来同意了,也签订了契约。不知何故,限突然单方面撕毁了契约,让他的部下把马退还给我,还叫中介人效父把丝也还给我。经过协商,限的部下和中介人效父同意在名为王参门的地方修改契约内容,用货币来买这五个奴隶。我们总共花了一百锊铜,并声明如果限再不给那五个奴隶就要诉诸法律。后来,限又派部属来,仍然说要悔约,并且退还了我们作为价金的铜。对此事实,限的一方没有提出异议,只是反复说不想卖了。井叔见此情形,便当场展开了司法调解,他对限说,你是给王室服务的贵族,是有身份、有地位的人,既然买卖契约已经订立,就需要遵守,不应该随便违约,五个奴隶应该按照约定交给曶,以后也不要再让部下对此有二言了。限承认自己做得不对,答应遵照井叔的指示。庭审结束后,限果然给曶送来了那五个有名有姓的奴隶,曶高兴地接受了,并向井叔叩首表达谢意,另外又拿出了酒、羊和三锊丝作为礼物,以示对限履约的谢意,两个人就此言归于好。

  限在初期反复悔约,不愿交付五个奴隶,何以经过司法官井叔的调解,很快就自觉履约了呢?这还得从西周的法律及司法制度说起。西周民事法律禁止随意违约,对违约者要处以面部涂墨以示羞辱的墨刑,这是限不敢不听从井叔建议的法律背景。在司法制度中,作为相对柔性的纠纷解决方式,调解也是有条件的,只有像限、曶这样有地位的贵族,才适用调解,一般平民的纠纷,不属于调解范围。在司法机关主持下调解的民事纠纷,一旦成立就具有了法律效力,调解后,任意一方违反调解决定,再次违约的话,则需要以人身作担保,承担刑事责任。井叔对违约的限适用了调解,好言相劝,已经表示了对他身份的尊重,他若不听从,再行悔约,将会面临刑罚的制裁,这就使得限只能遵照调解决定履约。

  从法律技术的层面,曶鼎记载的违约案十分简单,既没有真假莫辨的证据,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,但它却反映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诸多积极的价值。一方面,尊重契约、信守承诺是中国法文化固有的精神,而由契约精神推而广之,就是法治精神,它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法治传统。另一方面,司法官井叔以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,也极具中国文化色彩,司法的目的未必是一定要分出是非对错,而是要解决问题,最终让社会回归到和谐的状态。类似这些法律传统,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。

  (文章节选自韩伟、闫强乐《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十讲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)

   
供稿:
责编:丁平
长安网
网站地图